《胡希恕经方医学:六经入门讲记》读书心得
图片
《医宗金鉴》:“漫言变化千般状,不外阴阳表里间。”意为虽然世间疾病的症状和表现形式多种多样,极其复杂。但疾病反应的部位要么在表,要么在里,要么在半表半里,而疾病反应出来的病性,要么是阳证,要么是阴证。
因此六经是由表、里、半表半里三个病位,阳、阴两个病性,两者组合而来。
那么什么是六经病呢?胡希恕老师认为,六经病是六大类综合征。疾病发生时,正邪相争,在人体表、里或半表半里三个病位表现出来的症状,当身体机能充盛时表现为阳性证,身体机能沉衰时则表现为阴性证。
表部、里部和半表半里部,分别有阴阳两种病性,就有了六经病:太阳病,阳明病,少阳病,少阴病,太阴病和厥阴病。
图片
六经临床辨证思维按照以下经方六步法
一、采集望问闻切四诊资料
二、辨病位
三、辨病性
四、定六经且判断有无合并病
五、定六经治则治法
六、辨方证
方证相应是辨证的尖端,经方疗效,关键在于方证是否对应,方出法出,法随证立。
图片
表证:是指由皮肤、肌肉、筋骨等所组成的机体外的躯壳,包括太阳和少阴。
表证的诊断标淮
一、发热恶寒、恶风,身疼痛,脉浮。
二、鼻塞、流鼻涕、打喷嚏,遇风遇冷加重。
三、四肢肌肉的疼肿重痒。
四、急性的外感的发热、呼吸系统的疾病。
等等以上需要高度关注有无表证。
里证:病位在里的疾病,一般是指食道、 胃、小肠、大肠所组成的消化管道,包括阳明和太阴。
里证的诊断标准
一、大便的异常,大便硬或溏,以及频率的异常等。
二、小便的异常,小便不利或尿频,以及短赤热痛等。
三、月经的异常,经期的延长、缩短,经量的过多、过少,以及痛经等。
四、胃部的症状,如纳差、呕吐、恶逆、胃胀、胃痛等。
五、腹部的症状,腹痛、腹满、腹胀、腹泻等。腹部的拒按为实,喜按为虚。
六、脉诊,阳明病脉滑数有力,太阴病脉沉细弱无力。
临床上只要有胃肠道症状、腹部症状、月经异常等之一为主症,就能确诊为里证,病性属阳者为阳明病,病性属阴者为太阴病。
半表半里:病位在半表半里,一般是指表之内,里之外,即胸腹两大腔间,为诸多脏器所在之地,如果病邪集中反应于此体部,就称为半表半里,包括少阳和厥阴。
因为表证和里证易辨,所以临床上排除了表证和里证,就可以确定为半表半里证了。
辨阴阳
一、望诊,精神亢奋者为阳;精神沉衰者为阴。
二、问口渴,喜冷饮者为阳;喜热饮者为阴。
三、问二便,大便干燥、小便黄赤者为阳;便溏下利、小便清长、夜尿多者为阴。
四、舌诊,舌的颜色和舌质津液的润燥,舌红质燥者为阳;舌白质润者为阴。
五、脉诊,脉有力者为阳;脉沉取无力者为阴。
图片
伤寒论六经辨证提纲
太阳之为病,脉浮、头项强痛而恶寒。
太阳病的诊断标准:①恶寒、恶风;②脉浮;③头痛、身痛、腰痛、周身关节疼痛或活动不利;④眼睑及面部浮肿;⑤身痒,皮肤粗糙,或有渗出物(湿疹、麻疹)。
太阳病:病位在表,病性属阳,是机体正气充足,感受寒邪后,抗邪于体表,表现为一派收 缩寒凝的症状,聚集大量的津液在体表,欲汗 出而不汗出的一种病理状态。 太阳病以脉浮,头项强痛,恶寒为主要症状, 代表方是麻黄汤和桂枝汤。
阳明之为病,胃家实是也。
阳明病的诊断标准:①口干;②脉滑或数;③大便干。
阳明病:病位在里,病性属于阳、实、热证。 机体素为阳实热体质,感受外邪,邪从热化, 或与体内有形实邪相结,伤津耗液,反应在以 胃肠消化系统为主的里部,表现为大便难、发 热不恶寒,反恶热、汗出、脉大有力、口渴、 烦躁等。主要包括阳明经证和阳明腑实证,代 表方主要包括四大类:白虎汤类方,承气汤类 方、栀子豉汤类方和芩连柏类方。
少阳之为病,口苦、咽干、目眩也。
少阳病的诊断标准:①口苦;②往来寒热、胸胁苦满、默默不欲饮食、心烦喜呕;③诸孔窍疾患,如眼、耳、鼻、头、咽;④脉弦。
少阳病:病位在半表半里,病性为阳性,人体 正气相对不足,生病后,病邪所反应的部位, 不以皮肤,肌肉和筋骨为主的表部,也不在以 胃肠系统为主的里部,而是反应在胸腹腔两大 腔间,表现为胸闷,心烦,口苦,默默不欲饮 食,目眩等症状时,就是半表半里阳证,就是 少阳病,代表方是小柴胡汤。
太阴之为病,腹满而吐,食不下,自利益甚,时腹自痛,若下之,必胸下结硬。
太阴病的诊断标准:①大便偏稀;②胃脘部胀满;③畏寒、肢冷、疼痛;④脉沉弱无力。
太阴病:病位在里,病性属于阴、虚、寒证。 机体素为阳虚体质,尤其是脾阳虚弱,感受外 邪后,邪从寒化,出现脾阳不足,寒湿内蕴的 症状,症状表现在以胃肠消化系统为主的里 部,比如大便溏或稀、腹胀满、腹部冷痛、口 不渴或者渴喜热饮等恶寒症状,这个就是太阴 病。
少阴之为病,脉微细,但欲寐也。
少阴病的诊断标准:①脉沉细无力;②恶寒、恶风,汗出,低热或无低热;③周身关节疼痛;④鼻塞、流涕。
少阴病:病位在表,病性属阴。人体阳气不 足,风寒邪气侵犯人体的时候,无力抗邪,疾 病就容易表现为在表的阴证,除了表证,还可 能会出现阳虚的症候,少阴病恢复比较慢,也 有一定的危险性。 少阴病常有怕冷,鼻塞,流鼻涕,肌肉关节疼 痛等表部症状,同时伴有脉沉细弱,平素怕 冷,手脚冰凉等阳虚症状,代表方剂是麻黄附 子甘草汤和桂枝加附子汤。
厥阴之为病,消渴,气上撞心,心中疼热,饥而不欲食,食则吐蛔,下之利不止。
厥阴病的诊断标准:有里证的热证,包括里实热、痰热、湿热、瘀热、水热互结证,以及半表半里热性证;同时又有里的虚寒、水湿、实寒、血虚、气虚、阳虚证。
厥阴病:病位在半表半里,病性是阴性的。人 体素来阳气不足,生病时病邪所反应的部位不 在表,也不在里部,而集中在胸腹两大腔间, 症状表现寒热错杂,有胸闷及头面耳鼻等孔窍 热证,比如口苦,咽干,目眩,耳鸣等,同时 可以见到大便溏或稀,下利,手脚冰凉等恶寒 证,则属于厥阴病。
或者在阴病中,排除太阴病和少阴病后,剩下的就是比较复杂的厥阴病了。
图片
当然,见到上面的各种症状,还不能就认定是某一经证的问题,必须结合脉象、舌象以及各种其他症状进行综合辨证,去伪存真,分析筛查,确定是一个经证还是两个经证或三个经证合病。如果有合病,主证在哪个经证,是分而治之走一步看三步,还是同时治疗。这是一个长期的学习和实践过程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